台灣咖啡究竟值多少錢?

DSC_0602s

晚上看到一則網路新聞:台中后里埔桃酒-世界葡萄酒競賽奪金(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台中后里埔桃酒-世界葡萄酒競賽奪金-111954990.html)。自詡為愛酒人士的我看到這則新聞實在很開心,但仔細看了內文之後卻總覺得開心不起來:

“經過多次實驗,「埔桃酒」必須經過5年熟成才能販賣,風味才能散發,初期每年僅生產800瓶,每瓶販售新台幣250元乏人問津,去年在巴黎得獎後,售價提高到2000元,後年起每年的產量將提高到1500瓶。”

老實說,我不清楚這中間的價格漲幅如此大的原因是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變素。但從很簡單的市場狀況與供需法則來說,即使加上了參賽(得獎)所需要的成本,這個漲幅實在令人連想「支持國產品」的意願都沒有!有在買酒的朋友一定知道,2000元我不僅可以選擇法國的級數酒莊(中級酒莊就不用說了),更可以選擇其他國家品質穩定而WS90-95分以上的酒了。更遑論大賣場一堆世界葡萄酒競賽獲得金牌、銀牌的新世界酒也只賣600-1000,我實在不懂這所謂2000的售價究竟從何而來?

我衷心地認為,農民很辛苦,他們絕對應該賺取屬於自己的利潤。但同理心而論,國外的農民就不辛苦嗎?為什麼他們所付出的努力(等倍或是數倍)也只能賣這個價?那我們賺錢不辛苦嗎?為什麼要付出倍數的金額才能買到「或許」相同(接近)品質的產品?只為了「支持國產」?那我還真的辦不到。

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咖啡上。數年前我曾與朋友一同參加了某單位所舉辦的台灣咖啡講座,當時的台灣咖啡甚至於還沒有在國際間真正的展露頭角,只有零星咖啡農的咖啡豆開始在市面上販售且有些名氣。我還記得主辦單位用「說故事」的方式告訴我們台灣的咖啡農是多麼辛苦,我們所看到的台灣咖啡是在多麼嚴苛的條件下所種植與挑選出來,產量是多麼樣的稀少…等等。我當場真的被這些故事感動了,幾乎都要含著眼淚掏錢買回家了,但看到價格後理性強壓過感性,當天就這樣拿著一些資料回家了。

同年,在年底的展覽上,有在推廣台灣咖啡的攤位一口氣增加了數倍,且價格都很敢開(多敢?我遇過一磅要賣我4000大洋的!我買巴西的基豆一公斤才多少錢!),好奇地詢問價格為何如此,得到的不外乎就是「因為是台灣的」、「產量很少所以很貴」、「品質已經開始不輸國外」之類的回答。但我真的很想認真的說:

“物稀價貴的道理,必須植基在質好物美這個很基本的條件上,還得要有市場因素來輔助才行。”
如果真的物稀就能價貴,那我的口水也很貴啊,因為獨特性更高,而且量更少!

我一直在想,這或許就是台灣農業根本的悲哀。所謂的經濟(精緻)農業,除了提高作物的經濟價值之外,更需要的是永續經營的想法,而不是像蛋塔熱一樣,打算趁著風頭正盛的時候賺了一票就走。我絕對相信,大多數的國人都願意花費比「正常」的市場行情還貴一些的價格去支持台灣的農產品(何謂正常的市場行情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成本/品質論),但如果是以目前的現況來說,就算這些農產品曾經紅過,就算倒了也不會有人覺得惋惜。(你看這一兩年還有人在那麼積極的討論台灣咖啡嗎?)

台灣咖啡究竟值多少錢?台灣人支持國產農品的心意是無限大的,卻也不是拿來消耗跟浪費的!